东台市博物馆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东亭人文
首页 > 正文
王 艮
文章来源:东台博物馆   添加时间:2015/6/3 16:05:29 点击率:8988

   

                              ——明代东台安丰的平民大儒

                                       

“泰州(王艮)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若先生者,其圣贤而豪杰者乎!”

                         ——清  黄宗羲 《泰州学案》

据我所见,宋明学者虽都想求孔子的人生,亦各有所得,然惟晚明泰州王氏父子心斋先生东崖先生为最合我意,心斋先生以乐为教,而作事出处甚有圣人的样子。

我很佩服王心斋,他是盐工,出身其门下的也大多是劳工。他是本自己的思想而实践的人,所以他是个社会活动家。

——现当代学者梁漱溟92岁访谈录

《是儒家,还是佛家?》

王艮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现当代历史学家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

王艮是一个初时读书不多,靠刻苦自学而领悟儒家学说的学者。王艮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

——《求是》杂志总编辑、中央党校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邢贲思《王艮和泰州学派》                                     

王艮学说“是16世纪中国土生土长的走向近代的力量的一个真正的希望!”

——美国学术联合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

迪百瑞(william  T.de Bory)《西方学者论王艮》

王艮(14831541),安丰人。字汝止,号心斋,青少年时名王银,38岁师从王阳明时改名王艮。

王艮是《明史》有载的平民哲学家、教育家,明代思想界的改革家,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淮南格物”的大成者,“泰州学派”的开山者,“安丰之学”的创始人。

世代盐丁    出身灶籍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农历六月十六日,扬州府属泰州安丰场北隅,上浣乡月塘湾盐丁王(字纪芳,号守庵)家的二儿子出生了。灶户添丁,增加一个经营烧盐的男子,自是喜事。

王家祖籍在苏州。元末张士诚在吴地与朱元璋对抗,朱元璋恨其顽固,迁怒于张士诚治下的吴中百姓。明初,令迁4千户摈弃于江北滨海当盐丁,世代服役。1300年前后,王家始祖王伯寿携一家九口在“洪武赶散”中从苏州阊门迁来安丰场。儿子王国祥、孙子王仲仁还当了百夫长。

百夫长是明初在盐场暂设的征收盐课的职务,负责督理煎盐,催办课税。虽是“长”,一样要承担差役。王仲仁就因军役发配去四川,驻守宁藩卫时战死。

王仲仁的独子王文贵留在安丰场煎盐贩盐,积蓄丰厚。在正统十四(1449)年捐建了安丰广容桥。44年后的成化六年,也就是王艮出生之年,该桥倾塌。王文贵的儿子王公美、从子王尚瑞再次捐款修建,规模之壮,比往日无可复加。

王公美的四儿子王守庵,没有参加这次义捐修桥。大概刚刚自立门户,喜任侠,尚倡游,积蓄不多。现在二儿子出生,虽说多了张吃饭的嘴,毕竟多了个劳动力;又见小宝宝手掌心里长有肉珠,左一右二,随着呼吸起伏不息,如此异像,认为是吉兆;心中喜欢,取名为银。小王银已是安丰王氏第七代人了。

安丰场是两淮都转运使司泰州分司所属十场(淮南中十场)之一。范公堤纵贯其中,堤东面临大海,是海滩、草荡和盐灶,灶户住的茅草棚散布其间。堤西是居民区,住着灶籍编制的灶户和民籍编制的自由民,灶户比自由民的政治身份低一等。安丰场民居密集,砖石铺砌的南北七里长堤称为中街。由于“安丰场之盐色青白,日久犹甘美,入口无卤苦味,质优量重”,称为“和盐”,世称“安盐”,商家多聚之;除盐政管理机构外,茶坊、酒肆、浴室、赌馆、娼寮等应有尽有,比较繁华。王艮家属于“丁粮相应者”,虽是低民一等的灶籍,要经常充丁承担杂役差使,但因世代吃苦耐劳,虽积蓄不多,经济上还能过得去。

因贫辍学    蹉跎少年

小王银七岁时,家里送他进乡塾识字念书。先生教过的字,他很快就能记住;教过的书,很快能信口谈说,如果启发一下,便能说得比较在理,先生也难不住他。可惜这学只上了三四年,父母亲又生了几个儿子,家庭越来越贫困,只得辞了塾师,辍学回家。父亲是家中主要男丁,经常要全天去应役当差,小王银就用学得的一些初级知识,帮助料理家政。这一年,他11岁。

王家的家政,就是煎盐的营生。父兄到规定的几户一团的灶上去烧盐,直接从事火烤烟薰的苦力干活。小王银年幼,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大致搬柴草、理蒲包、装盐、掌秤、统计产量、计交盐课和余盐灶户间的分配等等,既发挥了辅助劳力的作用,又熟悉了盐业生产分配销售有关知识;年复一年,逐步积累了盐灶生产管理的一些经验。从11岁到18岁的七年劳碌,灌卤扫硝遮场分盐等劳动,日晒雨淋皲手裂足等境遇,让小小年纪的王艮吃够了灶民盐丁们的七种苦,尝到不少人生的艰辛,逐步思考人生的未来。

煮盐经商    上下求索

明孝宗弘治十三(1511)年,里下河地区发大水,雨锁垄野,湍流肆虐,范堤内外,风引浪流浸占堂室,浪激沉灶淹没颓垣。次年春天又全境大旱。盐民生计困难,父亲叫王艮出外经商,将家中的余盐往山东贩卖。

当时山东产的盐品质不高,既黑又苦,且距运河又远,地理条件恶劣,船运不便。弘治十二年山东官府以四百斤盐拆银一钱五分征收,当地的盐灶只要交银就可以不烧盐也能完成课税;山东缺盐更缺好盐,给盐的流通提供了商机。

弘治年间,淮盐存积甚多,灶丁们完税后的余盐就设法进入流通,用自发的贩运解决灾荒造成的经济特困。两淮灶户的余盐,官府一引折钱二贯500文,一斤盐只值12个铜钱;而王室成员向国家买的内部价盐20贯买12斤,一两盐价100个铜钱。官方折税价与内部出售价相差很大,到缺好盐的地方把余盐卖了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王艮的父亲知道山东缺好盐,而王艮知道孔子家在山东阙里(曲阜),于是就同内行一道往山东卖盐。官府虽严禁卖私盐,但沿途厘局坝口的守卫官兵睁眼闭眼,收利就放行;山东那边又是有业务往来的盐商大户,货畅价好;同行的伙伴兼向导熟门熟路,这趟生意就做得较为顺畅。

次年,20岁的王艮与吴氏小姐结婚,由助理家政而主理全家。对外处理团灶烧盐的记账管理,官府邻居的应酬往来;对内处理家中老幼关系、家庭和睦;尤其是余盐销售、日用收支等精宜措置,家人信服,外人惊异,眼看家道日渐宽裕,支持父亲将余钱余粮惠及邻里乡人。

弘治十八(1516)年,东台地区又逢大旱,禾苗枯萎,23岁的王艮又一次踏上去山东卖盐的商途。这次生意依旧做得不错,但王艮却病倒在异乡。同伴们请来中医,用“倒仓法”治好了他的病。由自己病倒旅途想到家中乡邻们缺医少药,一直求索人生之路的王艮开始究心医道,找来医书,悉心研读,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后,也为乡邻们看病开药。他“华扁金针,开聋抉瞽,因病授药”,小有名声。似乎准备做一个济世的良医。

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大赦天下,“除弘治十六年以前逋赋,减苏杭织造岁币”;然而灶户的地位并未改观,丁还是丁,役还是役,王艮煎盐学医经年,仍未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坐标。当年九月,南京地震、饥荒,陕西饥荒,时局维限,维扬粮缺。1518年,26岁的王艮装运余盐,第三次往山东经商。

这次王艮去了阙里,拜谒孔庙及颜、曾、思、孟子诸庙。孔林古柏参天,肃穆大气,孔庙钟鼓庄严,缭绕着檀气文气。王艮在谟拜瞻仰之间,感触深刻,思绪激荡,慨然叹道:“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是圣人者,可学而至也”,奋然有尚友任道之志,心潮澎湃不能自己,选到一条奋发自学的人生道路。

立志读书    自学有成

从山东回来后,王艮专心读书,刻苦求学。他将《孝经》、《论语》、《大学》作为主要的攻读科目,把线装书一卷,拢在袖子里,既随时可读,遇到有点文化知识的人,又可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教、探讨。年把时间,将几本书基本读通读懂,并深入思考和研究,从孔孟圣人的教义中,抽象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初步理论。他常常默坐体会,闭关思考,夜以继日,寒暑不问,因而每有所悟,学业精进。

正德初几年,皇帝朱厚照设“豹房”,广掳京郊美女至豹房淫乐。太监刘瑾俨然“立皇帝”,乱政代言。官场贪贿成风,循吏相继被谪。京郊地震,河南、浙江饥荒,全国大面积干旱,百姓负担加重,灶民的余银都要折银入课交税。于是两广、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乃至淮安的农民纷纷造反。尤其是1511年山东的刘六、刘七起义,连破90余城,纵横数千里,一直打到南通附近。天下一派乱象。

正德六年(1511)六月,王艮读书到深夜,困倦而眠。蒙胧间梦见天塌了下来,压在身上。成千上万的人奔走呼救。王艮见状,奋然而起,举起烧盐捧书的手臂,一柱擎天似的把天托了起来。又见天上的日月星辰乱了排列顺序,就用手整理如故。人们观呼不已,纷纷称谢。喧闹鼎沸中王艮从梦中醒来,惊出一身大汗,顿觉心里洞明,万物一体,宇宙在胸中真真切切,一下子领悟到很多东西。自是有必为圣贤之志,衣食住行皆默默少语,一切都在觉悟之中。他在家后专门砌一间书房,劳动持家之余,就独居其中,读书考古,思经悟道,弹琴唱歌。

三五年来,王艮的二个弟弟都结婚成家,自己先后生了几个儿子,家族人丁兴旺,煮盐产量上升,余盐分成增加,家庭日见富裕。王艮按圣人所述的齐家之道理财持家,全家团结和睦,子弟攻书习礼,门庭肃然,门风佳传。

通过学习,王艮的孝心益著。十一月天寒地冻,他父亲早起去服役差,急急忙忙用冷水洗脸。王艮见了十分心痛,连忙替下父亲去代役。以后早晚问候,勤谨如仪。他父亲患痔疮,疼痛剧烈,王艮在旁照应也很难过。见患部血肿,毅然以口吮脓,脓头吸出,脓血排清,父亲很快病愈。人们称他是孝顺的典范。他写了一篇《孝弟箴》,告诫自己和子弟。

通过学习,王艮对圣人之道体会愈深,见解愈新,按照孟子“服尧之服”的言论,循《礼经》的规格制了一顶“五常冠”,并做了长袍、绦带、笏板穿戴起来,行走按规矩进退,坐则焚香默识,并在门口贴一告示:“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因此常有周围乡邻来讨教求知,王艮讲说经书,都是自己的理解,并不拘泥于原注;有对原注不懂的,他都用自己的解释让人弄明白。“乡人始而骇,渐而信,久而浸与俱化焉”。族长知道他有志于天下,经常以难事来试解,王艮都帮他辩析分清。周围各盐场官民遇到难事来请教,他都能帮助谋划,毫不讹错。

正德十四年(1530),淮扬大饥荒。六月,江西藩王朱宸濠叛乱,七月被王守仁打败擒获,捷报到京没有宣布,皇帝御驾亲征;十二月到扬州,准备到海滨打猎,派佛太监、神总兵先探猎场至富安场。校尉到王艮家,向他父亲索要鹰犬。父亲跟王艮商量。王艮安慰说天佑善人,第二天骑马带礼随校尉去见太监;用天地间人最宝贵,不能因鹰犬禽兽而贻害人的道理,说服了对方;又见有军士冻死途中,劝他们回去请皇帝回京,以安天下。太监乃停猎返扬,当地百姓避免了一场骚扰。王艮倾谈化中贵,其学识胆略,名扬四方。

拜师江西    为民立命

吉安来的塾师说,王艮所讲论语跟江西王阳明讲得差不多。王艮说,方今士大夫汨于举业,沉于声利,能有人做学问跟我差不多,不可不去见他。38岁的王艮买舟南下,沿长江、越鄱阳,去见王阳明。

门子见他长袍高帽,着装奇怪,不给通报。王艮就在门外吟诗二首,自报家门。王阳明闻之,延请相见。一个三品大员,一个灶籍草民,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上志趣相投。两人引经据典,质难答辩,语蕴机锋,互相佩服。王艮见王阳明论学简易直接,乃拜为老师;王阳明将王银的名字改为王艮,告诉身边众学人:我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他所动。这才是个真学圣人的人,舍斯人,吾将谁友?

王阳明去白鹿洞讲学,王艮和其他弟子们一同前往研学。一次王艮从街上回来,王阳明问他看到了什么,王艮说,“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由此可见王阳明对王艮学术和人品的器重。

王阳明请假回家养病,王艮跟随去深造,从此就学越中,来往于会稽与安丰之间助教讲学。他帮助王阳明扩建书院,调度馆谷,代培四方学子;时间长了,王阳明屏谢各路学生,只留王艮在身边侍学探讨,学生们有问题就由“教授师”王艮传授。王艮在王阳明处,通过讨论钻研,学到了王阳明“良知”说的真谛,并从中有所发展;尤其是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指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就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之道,将高深莫攀的圣人之道落脚到百姓日用条理的平民利益上,呼出了历史上平民哲学的第一声,开始了他“为生民立命”的理论历程。

王艮从38岁师从守仁,到47岁时王阳明病逝,他迎丧至桐庐,与同志学友们帮助料理好老师的后事,返回家乡开馆授学。

周流天下    名扬京畿

武宗于十六年暴死于豹房,堂弟世宗即位自兴邸。嘉靖元年,南畿、辽东、浙赣湖川陕大旱,朝纲仍然不济,甚至下拨的赈灾粮款也被山东的矿工造反者所夺。因延绥用兵,辽左缺饷,增缴两淮余盐,苛敛商贩,使商灶俱困。

王艮痛感当时社会如“鳝鱼一缸,雾压缭绕,奄奄然若死之状”,亟需一鳅“跃入其中,周流不息,变动不居”,才能使群鳝“得以转身通气,而有生意”;想到“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便思整车束装,周流天下。

他仿照孔子当年周流天下的车制,制作了一辆“蒲轮车”。车上树一布标,标上写道:“天下一个,万物一体,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尊圣道天地勿违,致良知鬼神莫测,欲同天下人为善,无此招摇做不通。”由安丰出发,北上讲学。他古车古帽古衣古招,沿途聚讲,要使孔子的千古绝学,让各色人等都知道,所到之处,耸动视听,刮起了一股传道授学的启蒙之风。

行至山东德州,当地正集兵拒“盗”。州官是个儒生,向王艮求教。王艮以母鸡护小鸡勇斗老鹰作比喻,鼓励官员为赤子之民勇于奋翼相拒,提高了州官守城护民的勇气。

王艮招摇一路,行到北京,正是举子们会试北京的时候,就在市面讲学。因他冠服轮车,悉古制度,千百人围观,先在形式上引起了轰动;王艮的“良知”说,让困守程朱理学陈规的知识阶层耳目一新,回复到久违的孔子理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说,让仰视圣人的下层百姓知道了自己的利益,又在理论上产生了冲击;因而影响不小。据说北京有一老人,梦见没头的黄龙行雨,到崇文门变成了人,第二天就看到王艮车到讲学,听他的讲演后,连称“东海圣人”。这一传,更加沸沸扬扬。其“事迹显著,惊动庙廊”,有关衙门将情况向上报告,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听到官方信息的同志和关心王艮的举子纷纷来报信劝谕,有的把他的车子藏起来,有的帮他脱去古装,于是王艮和举子文人们共寓京邸,饮宴谈学,浩歌如常。接到父亲来信催归,乃离京南下。

劝赈灾荒    均分草荡

王艮学以致用,用以爱民,学名大振,善名大振。嘉靖初年,家乡疫病流行,死人甚多,王艮广购药材,煮大锅药汤,广泛施舍,不少病人得以痊活。

嘉靖二年(1523),正月到六月久旱无雨,七月后暴雨不止,范堤内外一片汪洋,淮扬盐场大饥荒。王艮找到老朋友、真州(仪征)盐商王志羊人借回二千石粮食救急,请场官按丁册发赈,饿得走不动的就煮粥分发;然后去向巡抚报告,请求赈灾。巡抚不信,将他关起来,派人监视着。监内拘了二三人,王艮就给那几个人讲学,弹琴自娱。安丰场的赈灾账册调到,巡抚看了后悔不已,到狱中看望王艮。问读什么书,答《大学》、《中庸》,尚多一部《中庸》耳。巡抚省悟,立即发赈。

嘉靖十四年(1537),王艮53岁,东台、安丰一带六月大旱,又是一场大饥荒。王氏族人们到除夕夜都没有粮食起伙。王艮叫长子王衣拿自家粮食救济,外出劝富者施赈,并去扬州求见,王艮以至善良知恻隐之心相请,于是官府慨然发赈。家住东台场永盛团的富户卢澄,感于王艮的善良,出豆麦一千石施赈。王艮说他家是淮海积善之家,将孙女许配给卢澄的儿子卢荣。御史闻之,专程到安丰登门道谢

明中期以来,与州县豪强大户兼并土地的同时,盐场则有豪灶兼并草荡,灶户们原先分配给的燃料草荡日渐侵没,不但盐课负担难以完成,连自己生活都失去了依靠。安丰场也发生了草荡灶产不均、贫者弱者生产生活无着、几十年不决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角斜场的盐课要安丰场代缴的怪事。王艮经过深思熟虑,向官府提出了《均分草荡议》,强调重新丈量,明白地界,制好清册,给予信票,由地方官将东临黄海的27000多亩草荡土地,平均分给了1500多人口的灶户,解决了争议已久的民生问题。嗣后,兴化县令傅佩、御史洪垣也在其辖区进行调查和丈量,拘豪强、收占地、复草荡、还民户。王艮的学术思想为解决盐场乃至地方农村的经济政治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传道授业    学称大成

王艮从学王阳明,曾被委以代传学术的重任,他自己的“格物论”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日益完美,受到各方邀请,四处讲学。

嘉靖三年(1524),42岁,在会稽(绍兴)越中书院讲“百姓日用之学”,诸“同志惕然有省”。

四年(1525),邹守益谪任广德判官,建复初书院,聘王艮去讲学,王艮赴讲《复初说》;七月,孝丰县知县郭子昌,请王艮去开讲。

五年(1526),王瑶湖当泰州太守,集诸生于安定书院,请王艮去主讲月余。十月,瑶湖调任北上,王艮作《明哲保身论》相送,作《安定书院讲学别言》相赠。回安丰后,作《乐学歌》赠各学子。

六年(1527),到南京会湛若水、吕绅、欧阳德等学者,聚讲新泉书院,作《天理良知说》。

七年(1528),在会稽,集同门讲于书院,举童仆往来行为有序不假安排为例,讲百姓日用即道论,众学子由不信而有省。

王阳明逝世后,王艮在会稽大会同志,订立学盟后回安丰居住,以师道自任,纳徒授学。四方学者前来就学者越来越多,王艮不分老幼贵贱贤愚一律平等看待,认真教学。他特别注重接受平民学生,烧盐制砖打鱼砍柴的平民百姓,商贩佣仆戌卒胥役各色人等,照样进入他的讲堂,无问隶仆,皆令有省。乡中人或农或商,到傍晚必群聚来论学,王艮一一请坐,“坐坐、不要太客气,耽废时间”。劳动者从学孔孟,王艮开启了平民教育的新风。

与此同时,王艮常应邀四处讲学。嘉靖九年(1530),48岁,在南京与邹守益、欧阳德等聚讲鸡鸣寺。

十一年(1532)五月,去会稽,将王阳明儿子带到南京托人培养,大会金陵。

十二年,再次到南京与欧阳德会讲“致良知”,同榻数宵,十分投契。

十三年五月,会讲于泰州和金山。

十五年、十六年,屡会泰州、金山、南京,研究大学,领悟格物之旨。

十八年、十九年,将自己学习精得命名“大成学”,传徐樾;作《大成学歌》赠罗念庵,传胡秉观、颜钧等一二传高足弟子。

王艮从回到安丰至逝世,十二年间,开门授徒培养了大批学生和学术骨干,外出讲学广泛宣传了他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嘉靖五年主讲于泰州安定书院,嘉靖十五年御史洪恒、子弟林东城为他在安丰建“东陶精舍”数十间,这两个学术基点,成为王艮学术鼎盛时期的活动平台,使他独树一帜,创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以淮南格物为理论和地域特征的泰州学派,“遂成一代伟人”(顾宪成语)。

王艮力传孔孟之学,并不遵行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训导,虽学名大振却终身不仕。孔子周流天下为求官,王艮周流天下为讲学。嘉靖八年(1529),钦差总督漕运兼巡抚、都察院右副御史刘节,曾向朝廷呈“荐辟奏疏”,奏请擢用王艮;嘉靖十六年(1537)巡抚直隶监察御史吴悌疏荐王艮,并到安丰登门动员王艮入朝做官,都被王艮谢绝。王艮的五个儿子谨承父亲“皆令志学,不事举子业”之志,皆终生不仕,保持着平民学者的本色。

嘉靖二十年冬十二月八日154112),王艮病逝于安丰“东淘精舍”,享年58岁。徐樾等门人私谥为“文贞先生”,得到重要弟子们的认同。崇祯三年,官员庭议王艮从祀孔子庙,崇祯御批,明亡未果。

王艮勤奋一生,学术上成就巨大,政治上毫无变化,灶籍还是灶籍,盐丁还是盐丁,其丁役不过由后来持家的长兄代劳而已。王艮去世13年后,王衣等五子联名具文,要求豁免杂差,以利游学,除盐课外,凡点充丁身杂役予以优免。可惜,王艮的儿子们仍未脱籍,直到王艮的孙子王之垣,曾孙王元鼎才获准脱去灶籍,取得自由民身份,成为生员。安丰王家这才名副其实地进入知识阶层的行列。

安丰之学    载入史册

王艮创立的淮南格物(赵贞吉语)或泰州学派(王世贞、黄宗羲初语,历史界认同),亦称安丰之学(焦语),即王艮自己命名的“大成之学”,是王艮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竖起了第一座平民学说的理论丰碑。

其主要内容大体上有十个方面。

1、“百姓日用即道”论,天下生民的生存理论。将平民的生活和利益,上升到圣人之道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和肯定了百姓日用的神圣之处,即老百姓获得温饱的生存权利,这是王艮独具特色的理论成果,为平民百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相似于孔圣权威的基础理论。

2、“良知天然”论,人性解放的初始大音。把道德化了的良知回归为人性自然的良知,打开了宋明理学人欲堤防的决口,反映了平民、奴隶阶层要求人身解放、人性解放的群体呼声,是一种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进步思想。他把“天然良知论”与“百姓日用即道论”结合起来,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

3、“孝悌为本”论,家庭和谐的道德观念。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推广孝以改造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先、孝为荣的风气,无疑是社会的福气,反映出王艮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在重塑民族魂魄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尊身”论,关爱生命的人道宣言。“尊身”论,在王艮学说中有着最为明显的人道精神和人文特点。王艮简捷而递进的论辨,让人看到古代民本观念的思想之苗。王艮的“身也者,天下万物之大本也”、“吾身是个本”的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的生命是社会的根本”的论述很为相近,思想的先驱者们在不同时空里产生出大体相近的思想,这是认识的作用,也是贤者的智慧,更是真理的闪光。

5、“人人君子”“羲皇景象”的社会理想。“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是王艮对理想社会的表述与追求;“羲皇景象”,指伏羲氏至尧舜时代的“大同”之世。在歌颂羲皇恢复三代的名义下要求政治改良,这种复古形式下的新制度愿景,是平民阶层的社会空想,包含着朴素的民主平等诉求和反对专制制度的思想萌芽,是一种不满非王道的旧制度,希望社会平等、民生安乐的进步观念。

6、“格物致知”,从天子到庶人的道德规范。王艮的格物论看上去是要求人们自省的道德论,其实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政治论。将孔子提出的格物说,改造成天子至庶人都要修身为本的“格物正已立本”论,是王艮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理论成果。

7、“以天下治天下”,朴素的近代民主政治命题。王艮的“以天下治天下”理论,是对“以天子治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是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德国学者余蓓荷教授认为这种思想,“是一个组识严密、清楚合理的系统”。比之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民主政治思想的提出,王艮比他们早了二百多年。完全可以说,王艮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先驱者。

8、“为贫而仕”,官文化中的民生课题。为生民之贫而仕,为改善民生的贫穷而做官。以此为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入仕从政观,是传统官文化里少有的一种积极因素。曾将东淘改名为安丰的的范仲淹,留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千古名言。王艮处江湖之远惟忧其民,因而立志出为帝者师、处为天下万世师,反映出平民阶层希望天下为公之道盛行、羲皇景象出现的社会理想;比范公的思想更加务实,更加深刻,更加贴近百姓,比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显然高了一个层次。只不过因为王艮是一介平民,其位不高,故其言才传之不远,其意义才不被世人看重,更没有被理论界注意和研究耳。

9、“九二见龙”,社会地位与责任的独特选择。王艮为自己选择了当“见龙”“启发愚蒙”的“处世大节”,为儿子们指定了传学的道路,同时以天下师的身份将出处大节更广泛地传授给后学,他的传人们也确实冒着各种危险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传播了他的学术和思想,使启发愚蒙的思想启蒙一茬接一茬地启蒙下去,无疑是对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位天地,育万物”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和发展,是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地变革社会的科学选择。

10、“致中和”,天地万物间的宏大事业。王艮“致中和”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精神财富。在善恶念头交会时祛恶扬善,追求心灵和美;在遇到是非时明辩是非求是拒非,追求与人为善;在事关是非、物关是非时绝不为非亦不信非从非,追求社会和谐;确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理论丰碑  英雄学派

王艮的全部学说,是他的理论创新和贡献,在儒家理论一统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思想禁锢里,发出了变革传统名教虽然稚嫩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第一声,树起了一座平民学说的理论丰碑,显示出独具魅力的理论锋芒、智慧与特色:

1高举“良知论”的理论旗帜,领异标新,确认“良知为自然天则”,用纯“良知”演绎“致良知”,将王阳明的“道德人性论”更新为“天然人性论”,以切合人性解放人性的新颖理论赢得学者士子之心,迅速在全国思想界、学术界形成巨大的新鲜影响,给弟子后学们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空间。

2以孔孟之道为理论根据,提出“复初”即复归到孔孟原初理论的主张,有选择地解释并光大孔孟学说中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增进受宣传教育者的道德理论见闻与践行指数,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同,为自己学术和学派争取到生存、发展、壮大的空间。

3改造孔孟学说的重要命题,形成自己学术的核心理论。推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民生民本理论,为社会基层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灶民、农民、贫民们改变生存状态创造理论制造舆论,担当起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在蒙昧主义、愚化政策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喊出了启发愚蒙的第一声。

4在阳明学术基础上创新突破,推出独树一帜的“淮南格物”论,由“吾身犹矩,天下国家犹方”的格物论说与方略推导出“以天下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并在教育、政务、制度、社会理想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推动先知先觉者去启蒙后知后觉的人们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即改良。这种改良理论,被其弟子后学们突破为掀翻天地的反名教理论,发展为澎湃的启蒙思潮和文艺、科技方面建设性的创新作为。

王艮效法孔子“述而不作”,任道讲学不辍,著述文章不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中,大部分收集的是王艮的语录,凡1641.8万言。作为文章,除30封信札、16篇诗歌1万多字外,另有杂著105300多字。民国初年,经安丰袁承业收集整理出版后,得以广泛传世,成为后学们研究的蓝本。王艮遗著历经佚失,所存虽不尽全,但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王艮创学传学,弟子众多。经袁承业统计,其一传至五传弟子有487人。一传弟子有林春、王栋、徐樾、王衣、王襞、王堤等157人;二传弟子有颜均、韩贞、耿定向、李贽等224人;三传有罗汝芳、何心隐、耿定理等57人;四传有杨起元、周汝登、焦25人,五传有陶望龄、王元鼎等24人。弟子们沿着老师的思想之路越走越宽。族弟王栋提出“要将乾坤世界重新熔铸一番”之论,次子东广传父学建立宗会,进行了社会改良的家族试验。颜钧四处讲学要“救民于水火”,被入狱三年发配充军;罗汝芳要举行浙江全省的王学学会,何心隐离经叛道被张居正杀害。“万家疾苦总关心”的李贽著《焚书》《藏书》,76岁被捕入狱后自刎而死。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掀起了文艺启蒙的思潮,徐光启、李之藻、王徵掀起了科学启蒙的思潮,焦则全力推动这两条线上的思想启蒙,将王艮平民学说的传播和运用推向高潮。清人黄宗著《明儒学案》,将王阳明的两个衣钵弟子分述为“龙溪”和“泰州”,泰州即指王艮。泰州学派遂由此得名,为后世学术界所沿用。泰州学派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传播得有声有色,以其独特的光芒载入史册。

                             

199111月,在王艮故里东台市安丰镇召开了纪念王艮逝世450周年纪念学术研究会。1996年安丰镇塑王艮像,建“心斋园”以作纪念。2000年,东台籍学者林子秋、马伯良、胡维定等三教授先后著作出版《王艮与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主体精神》两部专著。《东台日报》先后发表了东台研究学者朱兆龙的的九篇“读介王艮”的随笔,宣传王艮学说。2004年泰州张树俊先生出版了《泰州学派宣传教育思想研究》,泰州市结集出版了两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2006年,江苏省组织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出版了龚杰教授的《王艮评传》。2007年,安丰镇喜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之后,出版安丰历史文化丛书,在《安丰风流》一书中,首篇即为《明代安丰的平民大儒:王艮》。

2010年,南京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作协会员、东台研究学者朱兆龙的研究专著《王艮传》,翔实考证并记录了王艮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填补了王艮研究的重大空白;搜求发见王艮五传弟子总数在768人以上,比清末民初袁承业统计的487人,多出近281 人;研究概括出王艮在中国思想史上竖起的第一座平民学说理论丰碑的十个方面,以此提出了命名“王艮学术”、定义“王艮学派”的学术创见,将王艮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上一条新闻:徐蕃 下一条新闻:王襞:传承和奠定王艮学派的巨擘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广场路10号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5292285 联系传真:0515-85292280
CopyRight © www.dtmuseum.cn 东台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54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