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博物馆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东亭人文
首页 > 正文
王襞:传承和奠定王艮学派的巨擘
文章来源:东台博物馆   添加时间:2015/6/3 16:07:05 点击率:7103

王襞,字宗顺,号东,生于明正德六年辛未(1511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十月十一日,享年77岁。

王艮共生五子,王襞是次子,是世称史载的“淮南王氏三贤(王艮、王栋、王襞)”或“淮南三王”中的大儒。

王襞9岁时与哥哥王衣随父亲去浙江求学。因几件小事得到了王阳明的青睐。一次学子大会时,王阳明叫童生唱歌,其他孩子害羞,独王襞高歌自如。王阳明称奇道,我说我们浙中没有这样的孩子嘛。一次王襞进府,几十条狗乱叫,王襞神色不动,众犬萎萎而退,王阳明更奇道,这孩子器宇不凡,我们学道后继有人了。于是叫王襞师从王畿、钱德洪学习。小小年纪,就得到名师的赏识和教导。

王襞20岁时回安丰完婚,不到半年,仍回王阳明处求学,又过八年才满师。王襞从小入山进学,山中云集了天下的巨儒硕学,他有幸生活其中,耳闻目睹,悉心研究,基础坚实,成绩很好。不少同门学人见他天资聪睿,建议让他参加科举考试,王艮说“吾愿其为学问中人也”,均予谢绝。

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病逝。王襞随王艮返安丰。父亲开门授学,长子王衣供茗馔,设坐具,生活安排无所不至;王襞则接待服务,助理学业。泰州巡盐御史洪垣来安丰建“东淘精舍”,王襞参与谋划照应。如斯经年,家学大盛。嘉靖十六年,王襞28岁,王艮生病不出,四方来学之士,集安丰达百余人,王襞运筹应酬,代父教学答疑,内外上下帖然。嘉靖十八年十一月,王艮去世。王衣王襞兄弟们守孝三年。此后三十年,每遇父母忌日,均祭扫祀先。

王艮去世后,王襞以师道自任,开门收徒,每月举行三次学习会,聚讲于东淘精舍书院,将王艮学说不遗余力地广泛传播,忠耿传承凡47年。

            以安丰为学术基地,传播王艮的家学

不拘一格,广泛收徒,为安丰之学发展为王艮学派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先后来安丰向王襞求学的有:叔叔王一山,福建莆田的林纳、漳州的陈九叔,泰州的陈采、储岐,两淮运判徐荧,仪真县尹樊公及全体庠生,兴化县的陶工韩贞,安丰学人周少溪、季寅、周思谦、梅圣,本宗弟弟宏道、宏器,侄子佾修、年伍等二三百人。王襞倡明家学,后进悦服,东淘精舍书院,人气学气双旺。王艮原来的弟子事王襞如王艮,研学甚悦。

以讲会为平台,广泛开展平民教育,传播王艮的学术

在东淘精舍,每三个月面向社会平民举行一次讲会,讲学传道。

在全国各地,不定期举行会讲:

嘉靖二十七年(1548),游学杭州府,会讲钱王祠。

嘉靖三十三年(1554),宁国知府罗汝芳,聘王襞主讲水西书院。

嘉靖三十五年(1556),讲学于福建建宁府,长达半年。

嘉靖三十九年(1560),道州周良相请王襞去维扬江防厅论学。

嘉靖四十四年(1565),会讲于南京,耿定向聘请王襞督建泰州安定书院。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仪真知县李皋华聘请去主讲学

穆宗隆庆元年(1567),苏州蔡知府聘请王襞赴吴陵书院讲学,风动三吴。时姑苏士习民风较薄,蔡又请王襞去苏州多日,议乡约,定教谕。

万历二年(1574)应南京户部尚书耿定向之聘主讲金陵。

万历四年(1576)大会于金陵。

万历六年(1578)会讲于泰州崇儒祠。

由是从学从游者日众。安丰每会常达数百人,不计寒暑,客至尽日,近则款留,远则设榻,周到地招待服务,无所不尽其心。王襞从外地讲会回来,沿途多到乡村讲学,“随村落大小,扁舟往来,歌声与林涛风声相激越”。王襞将王艮通俗化的圣人之学传播到四面八方,闻者以为孔子赞赏的舞雩之风重现,画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平民传学风景图。

        以纪念王艮为主题,不断建设、充实王艮文化

王艮去世不久,1552年,王襞会同叔叔王汝龙,兄王衣,诸弟东偶、东日等亲族,倡立宗会,创建族谱,意图解决合族内部“贫富莫均,贤愚劣等”的现象,实现家族内经济社会的互助和平等。

配合官府,进行王艮文化的系列建设。嘉靖二十年(1541年),南畿督学胡植,获准改东淘精舍书院为王艮祠、置祭田、定祀典,从祠堂、田产、礼仪规格上定下了祭祀王艮的制度。

隆庆元年(1567年),泰州按察使耿定向,在安定书院祭祀王艮。从此,安定书院成为泰州的固定祀点,为泰州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隆庆三年(1569年),王襞搜集王艮语录遗稿,亲手誊录,到南昌请聂静、董燧、宋阳山、郭一崖等王艮的学友弟子过目参订,编集四册,聂静作序,刊印发行,使由热渐冷的王艮学术因著作发行得以传承。

万历四年(1576年),泰州太守萧景训,兵宪程学博,按南京户部尚书耿定向之意,专门修建了崇儒祠祭祀王艮,让王襞负责管理崇儒祠,春秋特祀。从此,王襞将崇儒祠作为安丰以外的又一个王学基地,定期举行学会讲学,每会五天时间。

万历七年(1579年),王襞拜访昭阳(兴化县)的致仕宰相李春芳 ,请著碑文,勒崇儒祠碑;万历十一年,将海陵崇儒祠的守卫管理事项交给侄子、王衣的儿子王之垣,由他子孙世代守祠,克绍家学。这是由长子长孙一支传承家族精神财富的孝悌举措,得到各方赞赏。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襞遵兵部主政蔡毓吾意,绘王艮肖像于东淘精舍祠。王艮三子王,号东隅,幼年随王艮赴浙从学于王畿,晚年忧虑父亲的“行谊学术久没不彰”,与王襞、弟东日和王艮身前的高足子弟们编写成王艮年谱。万历十三年,王襞奉都宪宋阳山、如皋县尹郑克渐旨意,刻王艮年谱发行于世。

至此,王艮的学术著作,年谱传略,遗像碑铭,安丰、泰州的书院管理、宗祠祭祀,子孙守祀等所有纪念措施,都完善到位。王襞作为王艮指定的学术传人,尽职尽善地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

    以传承和发展王艮学术为已任,不断提高理论造诣

             传承正宗的“淮南格物”论

王襞的“格物论”,继承了王艮的“格物正已”论。王艮的“格物” 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和而不同,各有专义。王襞从学于王畿,其学术思想积累中很多是王阳明、王畿的学术观点,他能够源源本本地宣扬王艮的“淮南格物论”,是对王艮学术的尊崇、维护和继承,即无发展。

      发展“良知论”为“良知自然”“良知即性”说

良知是明代心学的中心议题。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宇宙的本原,因而要“致”才能良知。王艮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里自然的东西,人人心中自有的,具有自然的合理性,不需要什么“致”。王襞发展了王艮的“良知自然观”,认为良知是自然的人性,是与鸟飞鱼跃同一活泼的“性之灵明”,把人的生理知觉本能说成自然而然的不可抗拒的法则,用自然的人性反对教条式的理学,用自然即道说追求人性的自由合理、体现百姓的日用需要,为下层群众的生存权利作出了理论上的论证。

             宣传“三代之治”的王道社会理想

王襞所处的时代,是严嵩父子贪奸当道的年代,政治上非常黑暗。自然灾害不断,经济上饥荒连年,百姓卖儿鬻女,灶户断产断粮。三弟王作《水灾吟》,呼吁赈灾淮北。四弟王补作《洚水赋》,力陈家乡涝灾。王襞直接写信给耿定向、丁二尹等官员反映灾情,呼请拨赈;自己甚至卖掉房产,为高邮水灾所差的粮赋抵税,乃至住进草棚,苦陋不已。这种情况下,王艮《王道论》中所阐述的理想社会就成了王襞进一步追求和发展的政治理想,于是将谋求“三代之治”视为“易天下之道”的社会目标,作为自己“终身从事,虽梦寐而不忘情”的憧憬。

                  晚年渐浓的佛道思想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每况愈下时,王襞的同志和弟子们的讲会活动也逐渐受到限制。万历七年进一步加强禁毁;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张居正禁学毁院更广更严。由此可见,王襞建设王艮文化,传承安丰之学担了多大的风险。

晚年的王襞和他的弟弟们渐入佛道之途。王艮罕言佛道,而王襞引佛入儒,以儒释道,在一些文章中直接讲佛论道。究竟是现实的黑暗使王襞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或多或少地产生避世思想,抑或王阳明、王畿的佛禅诗章对他产生着潜在的影响,还是借谈论佛道教义而掩护家学的传播与会讲,现在不易从王襞的遗著中找到有关直接思想动因的资料。然而,这种晚年的遁世文化,已经成了泰州学派中宗教思想的源头,以至他的侄孙王元鼎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仙弗言、佛弗言,直传邹鲁衣钵,当下认真筌;越中镰、淮南钳,一脉关头无少偏,翩翩杏云鲜”,希望让王艮之学一脉不偏地鲜艳下去。

                 继往开来的学术巨擘

尽管有这种讲佛论道的玄尾,王襞作为泰州学派的巨擘对王艮家学的传承功不可没。他学术的深邃,弘道的力度,深得王艮之学传人们的称赞,认为王艮之学“非东羽翼而充拓之,何致于此?”耿定向则赞叹:“心斋无东不能成其圣,东非心斋造不出这个人来。”焦有诗赞王襞道:“陈义狎六籍,浩气吞九牛,片言指颐间,四座皆回头。”

南京户部尚书潘士藻离京赴任,耿定向嘱咐他道:到淮安,去看看王敬夫;去安丰,要访王东,此老颇奇,即使是戏语,也要记住。可见王襞的学术和人格的魅力了。

王襞的著作遗稿,在他去世24年后由林纳、王元鼎缉成《明儒王东先生遗集》二卷,焦作序。清末民初东台袁承业收集刊印传世。现存《语录遗略》3000言,《启名公书略》约4000言,《文类杂录》4000言,诗类130余首,共约15000多言。

王襞20岁结婚,30岁丧父,40岁丧母。47岁方生一子名之翰。50岁娶继室倪氏。52岁长兄王衣去世。55岁得子之诠。61岁弟东日去世。62岁子士奇生。64岁子士介生。66岁子士羹生。72岁子士交生。如其乃父多福,一生共得六子。

王襞遵循王艮遗嘱,终身不仕。隆庆元年七月昭阳太师李石麓(李春芳)荐王襞于朝廷,被王襞“力辞”;万历六年,泰州大中丞凌儒荐王襞于朝,他仍然“坚谢弗受”。另一次潘雨田太守要荐他入朝,他专门写信叫侄儿王之垣送去力辞,请对方“别访真才”。王襞从学19年,传学47年,用毕生精力传承父亲王艮的安丰之学,培养出像韩贞那样的平民学人,像李贽那样的思想巨人,为王艮泰州学派的奠基、形成、光大贡献出了全部力量,成为安丰暨东台、泰州历史上一位既往开来的学术巨擘。

上一条新闻:王 艮 下一条新闻:乔 银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广场路10号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5292285 联系传真:0515-85292280
CopyRight © www.dtmuseum.cn 东台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54208号-1